曾国藩对子女的期待很明确。他不指望儿子做大官赚大钱,而是希望他们做读书明理之君子。那就是说,把书读好,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,做一个君子。
曾国藩通过给两个儿子的大量书信,来实现他的这个意愿,他不厌其烦地告诉儿子,要读些什么书,要怎样把书读好。比如说,他要儿子不能只读应试书,还要多读能增加知识、开阔心胸的诸子、史书,以及先辈大家的诗文。读书时要做到虚心涵泳、切己体察,如此方能将书中所说转化为自身所悟。作为一个读书人,要明白哪些基本道理呢?曾国藩告诉儿子,要孝友,要勤俭,要吃苦耐劳,要有仁爱之心,对人对事都不能怠慢,等等。
(相关资料图)
读书明理的最大目的是做一个君子。衡定是不是君子,主要在德上。曾国藩告诉儿子:德,除开道德品质方面的所指之外,还包括一个重要的方面——习惯。习惯得靠从小时候培养,从小事上着手。比如说,诚实从不说谎话做起,勤奋从不睡懒觉做起,俭朴从不坐四人轿做起,谦虚从不讥笑别人做起,等等。
小事易做而难以坚持,长久地坚持就成了习惯。一旦成为习惯,就不再觉得是难事了。所以,青少年时代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,而良好的习惯将会使人终身受益。曾国藩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,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人生观、价值观,以饱含父爱的深情文字娓娓道出,如惠风扑面,如细雨润物,读起来舒心受用;反复阅读,又能常读常新。
曾国藩的两个儿子就在这样的教导下日渐成长,而且做到了一辈子没有偏离正道,最终一个成为爱国外交家,一个成为成就卓著的数学家。他的儿子们又将这种家风传承给下一代,一代代这样地传承下去,终于使得湘乡曾氏成为“清芬世守,盛德日新”的著名家族。
在曾国藩写给家人的1400多封书信中,有很多内容对今天的读者仍有阅读价值,特别是关于教导他两个儿子读书方面的家书,可以说是曾国藩家书的精华,唐浩明将其中的42封家书集结成了这本《少年读家书》,希望能对孩子的成长、性格的养成起到指引作用。
分享几封曾国藩写给儿子关于读书的书信片段:
读书之法与做人之道
读书之法,看、读、写、作,四者每日不可缺一。看者,如尔去年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、韩文、《近思录》,今年看《周易折中》之类是也。读者,如“四书”、《诗》《书》《易经》《左传》、诸经、《昭明文选》、李杜韩苏之诗、韩欧曾王之文,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,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。譬之富家居积,看书则在外贸易,获利三倍者也,读书则在家慎守,不轻花费者也;譬之兵家战争,看书则攻城略地,开拓土宇者也,读书则深沟坚垒,得地能守者也。看书如子夏之“日知所亡”相近,读书与“无忘所能”相近,二者不可偏废。至于写字,真行篆隶,尔颇好之,切不可间断一日。既要求好,又要求快。余生平因作字迟钝,吃亏不少。尔须力求敏捷,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。至于作诸文,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;过三十后,则长进极难。作四书文,作试帖诗,作律赋,作古今体诗,作古文,作骈体文,数者不可不一一讲求,一一试为之。少年不可怕丑,须有狂者进取之趣,此时不试为之,则后此弥不肯为矣。
至于做人之道,圣贤千言万语,大抵不外敬恕二字。“仲弓问仁”一章,言敬恕最为亲切。自此以外,如立则见参于前也,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;君子无众寡,无小大,无敢慢,斯为泰而不骄;正其衣冠,俨然人望而畏,斯为威而不猛。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。孔言欲立立人,欲达达人;孟言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,有终身之忧,无一朝之患。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。尔心境明白,于恕字或易著功,敬字则宜勉强行之。此立德之基,不可不谨。
读书宜体察涵泳
汝读“四书”无甚心得,由不能虚心涵泳,切己体察。朱子教人读书之法,此二语最为精当。尔现读《离娄》,即如《离娄》首章“上无道揆,下无法守”,吾往年读之,亦无甚警惕。近岁在外办事,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,下之人必守乎法。若人人以道揆自许,从心而不从法,则下凌上矣。“爱人不亲”章,往年读之,不甚亲切。近岁阅历日久,乃知治人不治者,智不足也。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。涵泳二字,最不易识,余尝以意测之,曰:涵者,如春雨之润花,如清渠之溉稻。雨之润花,过小则难透,过大则离披,适中则涵濡而滋液;清渠之溉稻,过小则枯槁,过多则伤涝,适中则涵养而浡兴。泳者,如鱼之游水,如人之濯足。程子谓鱼跃于渊,活泼泼地;庄子言濠梁观鱼,安知非乐?此鱼水之快也。左太冲有“濯足万里流”之句,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,有浴罢诗,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。善读书者,须视书如水,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,则涵泳二字,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。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,却不甚能深入,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。
读书应有所选择
买书不可不多,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。以韩退之为千古大儒,而自述其所服膺之书, 不过数种:曰《易》,曰《书》,曰《诗》,曰《春秋左传》,曰《庄子》,曰《离骚》,曰《史记》,曰相如、子云。柳子厚自述其所得,正者:曰《易》、曰《书》、曰《诗》、曰《礼》、曰《春秋》;旁者:曰《穀梁》、曰《孟》《荀》、 曰《庄》《老》、曰《国语》、曰《离骚》、曰《史记》。二公所读之书,皆不甚多。本朝善读古书者,余最好高邮王氏父子,曾为尔屡言之矣。今观怀祖先生《读书杂志》中所考订之书,曰《逸周书》、曰《战国策》、曰《史记》、曰《汉书》、曰《管子》、曰《晏子》、曰《墨子》、曰《荀子》、曰《淮南子》、曰《后汉书》、曰《老》《庄》、曰《吕氏春秋》、曰《韩非子》、曰《杨子》、曰《楚辞》、曰《文选》,凡十六种。又别著《广雅疏证》一种。伯申先生《经义述闻》中所考订之书:曰《易》、曰《书》、曰《诗》、曰《周官》、曰《仪礼》、曰《大戴礼》,曰《礼记》、曰《左传》、曰《国语》、曰《公羊》、曰《穀梁》、曰《尔雅》,凡十二种。王氏父子之博,古今所罕,然亦不满三十种也。余于“四书”“五经”之外,最好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庄子》、韩文四种,好之十余年,惜不能熟读精考。又好《通鉴》《文选》及姚惜抱所选《古文辞类纂》、余所选《十八家诗抄》四种,共不过十余种。
须读李杜韩白等八家诗
尔要读古诗,汉魏六朝,取余所选曹、阮、陶、谢、鲍、谢六家,专心读之,必与尔性质相近。至于开拓心胸,扩充气魄,穷极变态,则非唐之李杜韩白、宋金之苏黄陆元八家不足以尽天下古今之奇观。尔之质性,虽与八家者不相近,而要不可不将此八人之集悉心研究一番,实“六经”外之巨制,文字中之尤物也。尔于小学粗有所得,深用为慰。欲读周汉古书,非明于小学无可问津。余于道光末年,始好高邮王氏父子之说,从事戎行未能卒业,冀尔竟其绪耳。
常读常新!希望小读者可以认真地读一读这本《少年读家书》,体会这浓缩了曾国藩人生智慧的精华,让孩子明白读书的意义与方法。
有原文、译文、作者评点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