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品 | 搜狐健康
视频 | 章乐
编辑 | 周亦川
(资料图)
连日高温,血管面对严峻“烤验”,都想直呼:热“爆”了!
夏季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。当气温超过35℃时,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,皮下血管扩张,皮肤血流量明显增加,回到心脏的血流量也显著增多,同时交感神经张力增高,心率加快,大大增加了心脏的工作量;高温高湿天气下,人们大量出汗导致人体水分丧失,血液黏度升高,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也会增加。
冠心病人要特别警惕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!老年人、高血压人群以及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也要特别当心。
除了合理用药控制血压、血脂、血糖之外,日常生活中,保护心脑血管还需注意以下四点:
一、尽量避开过早的晨练。据调查,70%-80%的心血管疾病都发生在早晨6点-10 点。早晨人体血液黏度过大,流动不畅,加上夏季天热,身体内水分蒸发较多,晨练过早,很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。可以选择晚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进行锻炼,此时温度也较低,运动对身体的负担更小。
二、补充水分别猛灌。夏季每天应饮水1500毫升-1700毫升,但不能一次喝太多太快,要少量多次。如果既往有过心衰或心功能较差的人群,饮水量可适当减少。切忌很热时猛喝冷饮,容易诱发心梗。
三、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8℃-10℃。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,可能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脑供血不足,有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更容易发作“热中风”。建议空调开到26℃,时常开窗通风,以便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。
四、不要刚吃饱就午睡。夏季高温会导致皮下毛细血管扩张,加上饱餐后血液涌向消化器官和大脑,此时入睡很容易脑供血不足,有诱发脑梗死的危险。可以在午餐前小睡 30分钟,或者午餐半小时后再午睡。
资料来源:新快报、心脑血管健康
关键词: